新闻动态

开云买球网址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动态 > 开云买球网址

看澠池精准“組合拳”

来源:开云买球网址发布时间:2024-11-27 06:53:54浏览量:

  “當了半輩子農民,還沒有這麼舒坦過。”河南澠池縣洪陽鎮柳庄村貧困戶武燦子算起了上一年收入賬,還是樂呵呵的:“家有5口人,上一年務工加分紅,收入近26900元,一年就脫貧了。”種地收租金、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是澠池縣精准扶貧打出的“組合拳”。在柳庄村,像武燦子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貧:對一切貧困戶,整合項目資金入股農業龍頭企業,實行保底分紅,部分有勞動才干的貧困人口還能够到协作社務工,實施就業幫扶,實現脫貧致富。

  “眼前亂石灘,四周是荒山﹔一條羊腸道,通往山外邊﹔每当旱季來,心驚又膽戰﹔姑娘往外嫁,小伙娶妻難,十裡八鄉成笑談。”這句順口溜道出了柳庄村乡民當年多少的無奈……

  柳庄村全村呈“河谷川地—丘陵緩坡—淺山高地”三級階梯狀散布,貧困人口佔全村人口的17%。不比不知道。柳庄村黨支部委員岳富壽回憶,前幾年戶均收入不過5000元,人均就更少。而現在,人均收入5000多塊,超出過去人均收入水平一倍。

  為啥?量体裁衣產業興,脫貧離不開帶頭人。“有沒有能人帶頭,結果大不一樣。”岳富壽很慨叹。

  山裡人怎么脫貧?一直是柳庄村的愁心思。能否讓能人返鄉,帶動我们脫貧致富?

  找能人、請能人,鄉村干部走村串戶調查了解,摸清貧困村有多少巨细能人。能人武安偉,在外打拼20多年,有實力、有經驗,村裡決定把他請回來。

  2011年,面對村委換屆選舉中幾乎全票當選的結果,武安偉無法拒絕家鄉的熱情和期盼,决然回村當起了村委會主任。

  “路不通,什麼產業都上不了,再這麼下去,大伙兒非困死在這片山坡上!”武安偉帶領群眾經過將近一年的艱苦奮戰,一條寬6米、長約11公裡,總投資500多萬元的出村水泥路終於修成了。

  “曾经這還是條土路,崎嶇不平,路不寬,剛夠一輛機動三輪車通過。乡民到鎮裡辦事,要花上近一晌時間。”岳富壽說。出路、出路,出得去就有路。還是那10個自然村,還是那421戶,還是那1568人,還是那3500畝的犁地,還是那8800畝的荒山坡,柳庄村發展的生机卻今非昔比。

  “過去村裡沒啥產業,除了種地還是種地。”乡民裴菊子告訴記者,小麥收成不高,人均畝把兒地,每畝純收入四五百元,乡民首要收入靠外出務工。

  “外出務工最盛那會兒,村裡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在外打工,撂荒的地步多達幾百畝。”现在已經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武安偉告訴記者,荒著不種太惋惜,辛苦種一年又沒有收益,本来賴以生计的土地成了“雞肋”。

  抬頭是山坡,低頭也是山坡,放眼望去難覓大塊平地。2013年,武安偉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改进村居環境的同時,開始謀劃怎么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拔窮根,靠產業。選擇什麼產業?柳庄村人想盡了辦法。

  最终,解決之道還是落在了荒山上。岳家坡自然村背面有一座荒山,山頂岩石,山坡溝壑縱橫。

  要栽就栽搖錢樹,要種就種經濟林。“這裡的海拔高度和土壤環境,很適合種植核桃樹、石榴樹、柿子樹。”經多方調研論証,柳庄村建立專業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俗話說“一棵樹,一畝田”,一棵蘋果樹的收益頂得上一畝糧食。但一開始乡民都很猶豫。種果木,周期長,多年才干進入豐果期,還不如收點兒小麥來得保險。武安偉帶領將信將疑的群眾,將面積足有1000畝的荒山修整了一遍,開辟梯田,挖樹坑,栽下了1.5萬株核桃樹、2000株石榴樹、2000株日本甜柿子樹和500棵柏樹,總投資達300萬元。

  “桃三、梨四、杏五年,想吃核桃等六年。這些新品種果樹當年種上,當年結果,真稀罕!”柳庄村種地老把式劉老漢贊不絕口,旧日的荒山真实變成了花果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现在,柳庄村新造出梯田累計6000多畝,每到果樹進入挂果期,青油油、紅彤彤的果實綴滿枝頭。“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沒想到守著家門口,日子也能越來越好。”乡民趙新磊說,種植大櫻桃讓他鼓足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

  大櫻桃進入盛產期后,一畝能產2000多斤,以市面上的均價每斤10元計算,一年下來,趙新磊2畝半地能收入5萬多元。就靠這一項,他家在上一年實現了脫貧。本年,全村50戶165口人能靠種植果木悉数脫貧。“太陽能(路燈)路邊安,健身器材都齐全。大鉤機(发掘機)來翻山,坡溝嶺地變良田。左山核桃樹,右山石榴園,后山的柿子賽蜜甜。”柳庄村86歲的老黨員牛德欣又念起了順口溜。

  清晨7點,天蒙蒙亮。柳庄村貧困戶趙孬子已經泡在蔬菜大棚裡,檢查種植的蒜苗、芹菜、青菜等有機蔬菜的生長情況,精心侍弄著他的“股份田”。正是這些“股份田”,給了趙孬子脫貧致富的决心。

  干了幾十年的農活雖然沒有變,但是趙孬子的身份卻變了。曾经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他變身成為新“股民”。

  “以往冬季不是晒太陽便是打紙牌,咋一会儿變得勤快起來。”同行的岳富壽玩笑道。“現在干活投入的精力和曾经自己種地時一樣,收入但是添加了不少呢。”正在上肥的趙孬子直动身來,一邊用手捶腰,一邊樂呵呵地和記者谈天,“曾经是靠苦力、蠻力干活,現在靠技術,種出來的蔬菜產量高、質量好,土地效益越來越高,每畝地純效益超過2萬元沒問題。”

  扶貧項目能不能精准到戶?關鍵是形式創新。澠池縣變“資金到戶”為“效益到戶”,新形式應運而生:依照“資金入股、配股到戶、保底分紅、脫貧轉股、同享收益”原則,整合各類扶貧幫扶資金作為入股資金,量化成股權后投入轄區內農業龍頭企業,讓貧困戶變成股東,從企業的產業發展平分紅获益。

  這一形式讓柳庄乡民嘗到甜頭。“乡民入股后成為股東,主人翁意識、責恣意識等明顯增強,真实把基地當作自家地來種。”洪陽鎮黨委副書記范關群說,與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經營,乡民隻能拿到固定的土地租金不同,成為“股東”后,群眾收益不僅有固定的土地租金,還有企業保底分紅,别的還能够在企業打工,原來的地步多了好幾份收益,但產權仍歸乡民一切。

  農民變“股東”,加快了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在農村勞動力很多棄農務工的情況下,不僅盤活了拋荒、閑置的犁地資源,并且實現了農業集約化生產,大幅度的提升了乡民的脫貧致富積極性。

  现在,柳庄農業開發公司的種植面積已達到7000余畝,從山底村輻射到周邊3個村庄,“股東”數量增至162戶,其间貧困戶107戶。“我一把年紀了,底子干不動農活,國家落實了社會保证方针,又入股村裡的龍頭企業,每年都有分紅,本年就能脫掉貧困戶的帽子了。”74歲的楊秀蘭老太太樂滋滋地說。

  河邊上的45個日光蔬菜大棚,荒山坡上的20個溫室蔬菜大棚,在陽光下閃著亮光。“雖然這麼多大棚,產品仍然供不應求。”岳富壽算了筆賬,“45個溫室大棚本年可產蔬菜60多萬斤,毛收入150多萬元,扣除成天性賺130余萬元﹔20個溫室大棚本年可產蔬菜40多萬斤,毛收入200多萬元,扣除成天性賺150余萬元。兩項加一同,每個股民每年能分紅600元,同時每年添加集體收入12萬元左右。”

  “‘輸血’不治本,‘窮根’依舊在。”澠池縣委書記楊躍民說,這套“組合拳”盤活了貧困村熟睡的土地、生態等資源,貧困戶每年可從產業中獲得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打工等收入,實現了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